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读书 | 我们跟自己讲故事,为的是再活一遍(2)

来源:读书文摘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2-15 09:4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DOPS的办公室位于夏洛茨维尔市中心一座雄伟的砖楼里。塔克来欢迎我的时候看起来并不像是一个怪人或是神秘主义者。他风度翩翩、头脑清晰,显然是个

DOPS的办公室位于夏洛茨维尔市中心一座雄伟的砖楼里。塔克来欢迎我的时候看起来并不像是一个怪人或是神秘主义者。他风度翩翩、头脑清晰,显然是个聪明人——人到中年,正在脱发,但轻盈而瘦削,就像是你高中好友那个跑马拉松的爸爸。他镇定自若,带着一丝彬彬有礼的客套。他说话很小心,却无可置辩,解释着某些媒质如何招来死者的魂灵,而胎记则可以证实前世受的伤。那有点像是在听研究酸的地质学家就事论事地描述土地的构成。

DOPS成立于1967年,严格来说是隶属于弗吉尼亚大学的,但其经费主要来源于私人捐款。 在塔克带我参观那些办公室时,我在笔记本里潦草地记下了一系列奇怪的细节,都是这个地方让人轻易可以发现的与众不同之处。公告栏上贴满了写着励志言辞的纸张(“我们对于头脑和物质的认知必须经过多个尚无法想象的阶段”)和描述正在进行中的研究项目的传单(“对于声称可以提供死者信息的媒质的研究”“癫痫的超凡经历”)。我们走过了“加护室”,它是为超感官知觉实验而设计的:一个看似阴森的洞穴,里面有一张活动躺椅,参加实验的人坐在上面等待接收“发信者”从大楼另外一个地点发出的信息。塔克解释说,这间房间的设计是后来才完善的——墙壁上都覆盖了金属薄片,以防止用手机作弊——似乎默认我可能已经知道超感官知觉实验室的构造了。

DOPS图书馆里有一只巨大的玻璃箱,里面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武器——尼日利亚短剑、泰国匕首、斯里兰卡剑——它们对应着据说会转世的伤痛。一把缅甸大头槌下面的标牌上写着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僧侣遭精神错乱的访客击中头部,据称在几年后转世投胎,成了一个头颅骨异常扁平的男孩。在附近的一条走道里,放着一堆堆介绍各种DOPS研究的小册子,其中有一本的标题是“与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有关的另外七段超自然经历”。我们走过一面墙,有两把勺子被固定在墙上,其中一把是弯的,仿佛它曾被扔进火里熔化。当我向塔克问及这两把勺子时,他的回答很是若无其事。“那些么?”他说,“弯曲勺子实验。”

还有就是那把锁了。DOPS的首任所长伊恩·史蒂文森在2007年去世时留下了一把锁,锁的密码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他想,如果他的灵魂可以超生,就会想办法回来,揭晓密码。塔克和他的同事接到过好几个电话,建议他们尝试某些密码,但至今都没能把锁打开。在跟我谈及这把锁时,塔克的声音里终于流露出一丝揶揄的淘气。不过,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他对于讲转世投胎的笑话表现得非常节制。当晚晚餐时,他告诉我他曾经尝试写小说,但当我问他是否考虑过再次写作时,他却笑了。“或许来生吧。”

塔克告诉我,一边当持证执业的儿童精神病医生,一边在DOPS任职,让他颇觉自我分裂。他简单介绍了数据库的构成:他的大部分案例都是2到7岁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回忆。这些回忆以生动丰富的梦为主,并充斥着各种情绪——恐惧、爱、悲伤。大部分孩子都来自外国,有许多孩子是塔克尚未谋面的。不过,当有新的家庭找上门来时,他会定期对他们进行访谈。当似乎可信的前世身份得到辨认(通常是家族中的某个人),他便会将其列为“已解决”案例。不过,也有个别像詹姆斯这样的案例,其前世是个陌生人。

数周之后,当我聆听我们访谈的录音时,我很尴尬地听到自己不断地向塔克宣称自己“对神秘事物抱有开放心态”。我那么说是认真的,但我也能听到自己声音当中刺耳的自我说服、过分积极的语调,还有策略上的精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在试图说服塔克我并不是另一个怀疑论者。

在我拜访塔克时,我已经参加十二步骤戒酒复原计划3年多了。 我发现,要实现这种复原必须同时彻底放下(至少是暂时放下)许多怀疑:对于教条,对于陈词滥调,对于有洞见的计划和预先伪造的自我意识,对于其他人对自我人生看似刻板的、表面的描述。在复原过程中,我们被要求避免“在调查之前就予以藐视”,而写一篇有关转世投胎的文章——参观DOPS及其弯曲的勺子——就像是另一种测试,看我是不是愿意保持开放心态。

写作多年,我一直很喜欢琼·狄迪恩的散文《白色专辑》。这篇文章的开头很出名:“我们跟自己讲故事,就是为了活下去。”它的结尾不那么出名,不过几乎是同一个意思——狄迪恩重申了她对于所有这些“故事”及其虚假的连贯性的怀疑,仿佛她还没将这一观点反复强调好几遍似的。最终,我开始对她的怀疑产生怀疑。我讨厌其沾沾自喜——她如何在一个充满自欺的世界里,将自己说成看破一切的怀疑论者。我开始相信,怀疑论本身就带着伦理上的失败,那就像是在复原会议上拒绝陈词滥调,或是完全驳斥他人对自己人生过于简洁的陈述的冲动背后的势利。

文章来源:《读书文摘》 网址: http://www.dswzzzs.cn/zonghexinwen/2022/0215/1876.html



上一篇:人生成事需三多:多读书,多交友,多旅行
下一篇:读书 | 人性的尽头是遗传?

读书文摘投稿 | 读书文摘编辑部| 读书文摘版面费 | 读书文摘论文发表 | 读书文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读书文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