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读书 | 陈尚君:始终把读书当作有兴致的事情来(3)

来源:读书文摘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04 11:4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们这代人可能有个通病,我们自学的时候,对问题的深入、对读书的渴望,那是到了别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程度。但我们的基础又普遍有限,有的时候遇到

我们这代人可能有个通病,我们自学的时候,对问题的深入、对读书的渴望,那是到了别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程度。但我们的基础又普遍有限,有的时候遇到什么字会读错音, 对一些字意的理解有差别,这些知识上的出入,我们也在努力逐渐改变,但是没办法彻底解决。正因为有这一层,我觉得我算是非常幸运的,八年的农场生活,再早一点从休学开始的话,对我影响非常小。尽管劳作很辛苦,是真正地干农活,但这磨练了我的意志,增强了生存能力,也让我明白了社会上还有这样一种生存状态。这是我读书的第一个阶段。

我的幸运来得也算偶然。如果我不是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到第二年全国高考恢复的时候,我是不是有能力通过高考,我没有把握。因为整个初中到高中的数理化,我只读过初中一年级,后面都没学过,要通过高考真是特别困难。但是到第二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时候,我在学校里边,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我有一个系统的复习,能够把文学史上的各种问题梳理清楚。所以说我这个人,在好多方面都是被动的,不是我想如何,而是有别人在后面推动——觉得我还可以,是个人才,就把我发掘出来,把我推着往前面走。

考上研究生以后,就会发现人和人真的差别非常大。我记得很清楚,考取研究生没几天,我们系里的杨明老师,他比我大整整十岁,很谦恭地拿出了一本他整理的《龙洲集》让我指正,我一看,居然已经成熟到如此程度了,我当时还真是找不到北。

在那段时间里面,我觉得我学习能力不错,动力很足。之前在农场是找不到书、看不到书的,从中外名著到各种学术著作,都和复旦的图书资源不能比的。到学校以后,我觉得在读书上我和其他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我始终认为读书是需要靠激情的,所以在复旦第一年,我基本上是以一种很傻的方式,把复旦图书馆里文史方面的书,尤其是和中文有关的,一个架子、一个架子地读,有的时候把书拿出来翻一翻,有兴趣就读,始终把读书当作有兴致的事情来做。那段时间进步非常快。

我始终是一个不太自信的人,但是推到一定程度了,也就希望自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当时报考研究生,一听说专业课录取一个人却有90个人报名,真的很缺乏勇气。当时记得很清楚,我在学校路上碰到陈允吉老师,告诉他这个情况,我问他我能行吗,陈老师说,你的实际水平,只要好好发挥应该会有机会。考试的过程我觉得还算发挥得不错,拿到考研试卷以后,不觉得问题答不出,而是觉得这些题目出得太简单了。

出了什么题目呢?你想想看,就是出十个名篇,然后要你指出这一篇是哪一个朝代、哪一个人所作。其中有个题目是《秋兴八首》,大家都知道是杜甫作的,这十个题目每一篇的东西我都作答,比方说这一篇,作者是唐代的杜甫,他在哪一年哪一月什么地方写的我都能说出来。后来王水照先生负责阅卷——我年龄比王先生小很多,但是到复旦的时间比他早一点,那时他算是刚刚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引进,所以辛苦的事情都让他做,考卷也是他阅卷。他说那个地方我发挥得很特别。当时的科目里边,我外语稍微弱一点,但是外语在1978年考研的时候,是可以带词典的,我虽然外语很差,但是词典翻得很快,所以还算蒙混过关。后来辛苦的是,评职称的时候还要进行外语考试,真的是很辛苦。但是还好,我们系里的老好人是蒋孔阳先生,他当时出了一个题目,拿出来一页黑格尔原著要我翻译,我在中文系办公室里,对着词典翻译黑格尔,大致还是蒙出来在讲什么意思,所以蒋先生也给我通过了。

当时考研的时候还有一道十分的题,是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当时天天都在讲新长征路上如何如何,我就忘掉这一点,扣掉五分。所以我有机会到复旦,在复旦考研的时候非常顺利进入了专业的道路,是很难得的机缘,自己也抓住了这样的一个机缘。

但是讲句实在话,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以后,我很清楚知道自己不行,看到进来的各位实力超强。因为第一届研究生的时候,最大的年龄和最小的年龄大概相差近20岁,我们那一届年龄最大的是1937年的,最小的是1955年的。在学术研究上面,有一些人进校的时候成熟程度已经很惊人了。我们系里的游汝杰老师,进校以后参加过一个国际会议,他提交那篇论文的题目是《从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布》,他把水稻的读音从日本到印度,穿过中国到东南亚画了一条线,用稻谷读音的语言演变现象,推测出稻谷最早起源的地方是在云南、广西还是东南亚那一带。当时我看到那个文章,惊讶到了。我还不知道方向在哪里的时候,他已经达到那一种程度了,后来知道他是夏承焘先生的内侄,有家学传承。他本人1962年俄语专业毕业,毕业以后就一直做这方面的专业研究。

文章来源:《读书文摘》 网址: http://www.dswzzzs.cn/zonghexinwen/2021/1104/1743.html



上一篇: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临沂李官中学桃花源读
下一篇:读书, 我是一个胆小鬼

读书文摘投稿 | 读书文摘编辑部| 读书文摘版面费 | 读书文摘论文发表 | 读书文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读书文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