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文摘】时空之变:5G时代的知识传播与出版业新

来源:读书文摘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5-28 10:3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出版业时空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时空结构为基础的,知识活动当然也不例外。古往今来,随着技术的演进,人类知识活动的时空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

出版业时空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时空结构为基础的,知识活动当然也不例外。古往今来,随着技术的演进,人类知识活动的时空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哈罗德伊尼斯将媒介分为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两种形式。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出版业时空关系的演变非常适用,因为出版业的演进往往意味着对时间或空间问题的解决或依赖。

传统复制印刷技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劣势促使出版业不断革新技术,1979年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让我国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数字出版时代的知识传播以电脑、手机等终端为物质中介,由此,以书店为代表的传统物质性知识传播空间与相关基础设施开始大量消失。

可以发现,从"时空排他性"到"用时间消灭空间"再到"时空压缩",每一次时空关系的嬗变都引发了知识传播与出版业形态的大变革。5G时间观与知识传播以高效率、大宽带、低延时为核心特征的5G技术能够将数据传输的时间延迟控制在毫秒级,这相当于眨眼时间的百分之一,远远低于人类的感官延迟。

5G时间观与心理感知

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生活经验,时间意识弥散于人类生活的每一角落,渗透一切,经天纬地,却难以诉说,而主要是作为一种隐而不显的心理感知而存在。因此,5G的高速率、低时延不仅传递着一个速度概念,它同时还涉及了人类的知识接收心理。"瞬时",甚至"无时"是5G时间感的核心,是5G能够引发的最为广泛、普遍与深刻的心理基础。5G时代,三大时间线的重合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电子媒介知识传播的这类缺陷,因为当知识本身与现实生活相接触、互动时,一种以实践为引导的知识论将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此时,"碎片化"作为一种感知,在5G时代意味着一种可暂停、可延迟,甚至可快进的"全时间""分散式"以及"无序性"的知识生产与消费。

古往今来,人类借用日晷、滴漏等各类方式测量时间,随着钟表的发明与普遍使用,测度时间不断走向精准化,过去、现在与未来被清晰区分,并且"现在"成为了我们感知过去与未来的标尺。钟表社会学所代表的线性时间观受到了广泛质疑。5G所带来的虚拟现实(VR)技术的成熟将在某种意义上打破这一线性时间观,在虚拟现实空间中,时间不再分成三界,过去、现在与未来能够得以融合与循环。另一方面,过去与现在的同时性与并存性也会让人们在某种程度上遗忘对真实时间的应有重视和体验,反而"跳过"一些知识接收的契机。这是时间盈余满溢性的一个负面效应,好比如今人们拼命的收藏、下载、存储各类免费的电子书籍,但是极少真正的阅读,唯一获得的只是积累知识时的心理满足感。

5G时间观与主体意识

5G技术带来的"瞬间时间"体验将不断强化人们对知识传播的时间要求,这就需要出版企业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知识服务。目前的数字出版产品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交互性,而5G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将推进三维场景(甚至多维场景)、虚拟现实、引擎动画等新型知识传播形式的发展,并且还能使多人同时在线的VR/增强现实(AR)知识产品流畅运行。因此,除了目前已经存在的互动式有声读物,传统封闭式的知识叙事将被完全打破,人们能够以"具身"的形式穿梭于虚拟场景中,"行走"出自己的知识产品,主体在此过程中实施着选择的自由和决断知识形式的自由。这一"液态知识"的生产模式将极大提升人们的知识自主权与主体动力,知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身份界限愈发模糊,更加突显出个体作为知识产销者的双重身份。此时,"人"的问题将居于核心位置,即什么人在什么样的场景下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将成为知识出版方考量的重中之重。

5G时间观与文化形态

时间的奥秘并非仅囿于科学或哲学的维度,其还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意识。因而,解析时间观的变化能够带领我们走向对5G时代文化变迁的理解。"时间即权力"。5G知识传播的"随时性"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消解了传统知识传播的偏倚性,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某一技术成为提升效率的动力之前,其同样会制造出大量的差异。因而,5G时代并不意味着以"知识鸿沟"为代表的关于知识与公平这一古老议题的迎刃而解,相反,我国出版业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社会身份"将迎来新的挑战。

除了权力文化,时间本身还是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作为一种具有变革性力量的技术,5G技术不一定会进一步的降低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量,但活劳动的结构组成将不可避免的被调整优化。那时,知识出版商对于具有先进技术能力和意识的高素质出版人员的需求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因为只有这样的劳动者才能应对5G时代快速、直接、便捷的知识接收需求,出版商才能通过降低单位知识产品所凝结的劳动时间来促进其经济活动的有效运作,确保营利性。

5G空间观与知识传播

正如福柯所说,"(我们)可以用空间书写一部完整的历史"。空间的丰富性、多产性与生命力可见一斑。无论是经典的"地球村"概念,还是梅罗维茨的"空间终结论",这些都是特定媒介技术语境下的空间隐喻。在5G技术不断重塑媒介格局的进程中,知识传播的空间形态以及人对空间的主观体验和感知也将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被时间"消灭"的空间

19世纪"交往革命"时期,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发现,"资本按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因此,创造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资本来说是极其必要的:用时间去消灭空间"。

5G技术流动和连接时间的摆置能力将造就出一个边界消失的空间。这主要是源于5G网络的普及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实时、无处不在的连接。在知识消费环节,铁板一块的空间将被5G技术打破成无数的场景,大街、地铁、卫生间、学校等曾经分隔的场景无法局限人们的知识接收,"游牧式"的知识消费形式将成为未来主导。于出版业而言,争夺场景,将单一用户需求延伸至场景需求,建立多场景互联的知识传播系统等将成为最为核心的工作。

5G时代,当空间万物都能成为知识的载体时,随时在场、触手可及的知识内容带来的是人与知识之间空间距离的消解。在知识与物的层面,5G时代,知识的依附之物从"少物"变成"众物",万物的繁复多样将使得知识的形态将从目前的书籍、报刊、图像、音视频等解放出来。可以预测,大量新型或融合形态的知识产品将不断生发,丧失对这些多元发散现象的把握将危及出版业的中介价值。

身体"不在场"的空间

空间与身体密不可分。传统出版时期,人们对知识的感知是通过走进书店、图书馆,亲手翻阅、触摸书籍感知的。即使在移动数字出版时代,人们也是借用手机、电脑、屏幕等物感知知识,并与知识生发关系。5G时代,知识传播的物质性并未消失,而是将从手机、电脑、平板等少数的物变为一个万物互联的网络。

与目前大量存在的以各类屏幕为物质中介的远程知识传递不同,5G时代,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与普及让远程知识传授不再局限于那种能够以语言、文字、图像等形式进行编码外显的"显性知识"。"默会知识",即社会中那些难以言明,无法表述的知识的传播将成为可能。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大多数的出版企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内容、版权与创作者资源。对于如何能够占领默会知识传播市场,这需要出版企业积极探索将默会知识进行虚拟化处理的各种形式。

公共化与私人化互动相融的空间

在传统纸质图书时期,知识的传播依赖于印刷产品,印刷产品的空间占据性需要图书馆、书店这样的公共实体空间。5G时代"万物互联"的到来将在某种程度上带来公共空间知识传播的回归,但又并非是以传统的图书馆或书店的形式,而是个人化知识在公共空间的传播。因此,出版业是否能顺利打造符合5G时代的知识传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出版业是否能够合理重构知识传播的公共性与个人性。

个人化知识的核心是知识内容和用户跨时空的"无缝"对接,即知识的"随时检索、随时呈现、随时在场、随时生产、随时分享"。这就需要知识的智能化匹配,出版方必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用户需求做最为精准的把握。只有这样,以编辑为主导的传统知识"中介"的设定才能被打破,建构真正的用户中心知识"中介"身份。

结语

时空观是人类认识、理解各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坐标,其内涵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聚焦"生成"问题,本文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讨了5G时空观将生成何种可能?这一生成在知识活动嬗变的过程中将采取何种形式?它们对于我们理解出版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怎样的启示?在对这些问题展开追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5G技术背后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时空隐喻。这些隐喻要求现代出版企业更加有效地配置、开发与利用5G技术带来的时间与空间资源,并创建与之适配的时间、空间管理体系,唯有如此,出版业才能充分利用5G势能并有所作为,才能赋予其作为知识文化传播中介更为多样的想象,进而在5G时代牢固其身份价值。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出版》2020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蔡毅强/摘)

文章来源:《读书文摘》 网址: http://www.dswzzzs.cn/zonghexinwen/2020/0528/333.html



上一篇:2020战疫最精华文摘50句:句句治愈人心,字字戳
下一篇:「干部文摘」慕德贵: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战线

读书文摘投稿 | 读书文摘编辑部| 读书文摘版面费 | 读书文摘论文发表 | 读书文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读书文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