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孙中山的修身实践(2)

来源:读书文摘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3 03:5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孙中山开始入读的学校是拔萃书室,不久即转学中央书院。由于学校采用英国的教育制度,老师对西方历史特别是英国历史的讲授特别详细、深入,孙中山

孙中山开始入读的学校是拔萃书室,不久即转学中央书院。由于学校采用英国的教育制度,老师对西方历史特别是英国历史的讲授特别详细、深入,孙中山得以对西方共和国的组织、法国大革命以及英国人民与王权斗争的经过有进一步的了解。

1886年,孙中山进入广州博济医院学习,次年转学新创办的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期间,孙中山刻苦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课余时间还请老师补习国学,显示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与好学精神。

在香港期间,孙中山的社交活动也相当活跃,他结识了许多朋友,包括何启、郑士良、陈少白、尢列等等,日后在他走上革命道路之后,这些人都起到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他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常聚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因言辞激烈而被冠以“四大寇”称号。

1892年7月,孙中山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结束了他的学校生涯。在檀香山和香港、广州所受的教育,使他在中、西文化两方面都掌握了必要的知识与语言工具,为他的日后的修身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他思想、学问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助力器。

一生不懈的读书修身,使孙中山能不断更新知识,独立思考能力则能使吸收的知识活化,使之成为自己的思想

从学校毕业不是孙中山读书生涯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这个过程一直伴随着他走过不平凡的一生,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激励莘莘学子乃至全国人民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精神动力。孙中山读书,可以说是无处不读,无所不读,无时不读。

“手不释卷”。从前辈留下的大量回忆录当中“手不释卷”是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他不闲谈、不打牌,生平至爱就是革命和读书。他读书“虽伏暑祁寒,不稍间断,专诣之学者,或不如也。性颇畏寒,冬日入其书室,见炉火熊熊,总理短衣据案,奋笔不少休,以事请示者,随宜处分毕,仍研治如故。夏日亦时时挥汗批览,以为至乐。”他常勉励青年“要多读书,多认识政治,才能担负起革命的责任。他自己经常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尽管在百忙之中,在军事紧急时期,稍有空闲就读书。即使到了日本,同样如饥似渴地读书。他的日本战友宫崎滔天的夫人宫崎槌子对孙中山的爱书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孙先生是位寡言的人,而且一天到晚只要有空即手不释卷,所以在我们家的一星期左右,一直在看我们家里的书。而要跟滔天到福冈方面去设法军事费用时,则说‘这里的书我都是喜欢’,并把行李装得满满地带去。”

读书对孙中山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一位回忆者认为,孙中山之所以比同时代的人更高瞻远瞩,跟读书很有关系。

在他的一生当中,生活撷据是常有的事,但他情愿物质生活清苦一点,也要买书。吴稚晖在回忆孙中山生平时,讲述了一个故事:1908年孙中山到伦敦时,囊中羞涩,生活艰难,有一位叫曹亚伯的同志,在同学当中凑了3、40磅给他,谁知道3天之后再见,他已经用这笔钱买了一大堆书,这让一心一意为他解决生活问题的曹亚伯颇有微词。

还有一次,在上海,孙中山、宋庆龄到一家旧书店选购了一大堆线装书,由于书太重,必须雇一辆马车,这时,他们才发现身上的钱已经用完,幸好同去的卫士马湘身上有4角钱,才把这一批书运回住所。

读书可以说是孙中山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天,他还在读书。

博览群书。孙中山穷尽其一生孜孜不倦地读书,读书的面非常广博。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工程、法律、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

早在檀香山读书时,孙中山便常常到当地的图书馆博览群书,“偶有馀钱,辄用以购书。”在伦敦蒙难获救后,他留在欧洲2年,其中有不少时间是到大英图书馆读书。回国后,则常常直接向外国订购书籍,而且,并不拘泥是否名著或畅销书。黄季陆在回忆孙中山的读书生涯时,有一段有趣的记载:他从加拿大回国前,朋友从美国寄来两本最新出版的书。在轮船上的20多天,他怀着既兴奋又得意的心情谈完这两本书,因为他以为他可能是第一个读者。回国后谒见孙中山,在他滔滔不绝地评论其中一本书之后,孙中山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问他,是这本书吗?原来,孙中山不但拥有,而且已经读过这本书,这让他为自己的幼稚而感到羞愧不已。

孙中山同样醉心于中国文化,在香港求学时期,他“见校中藏有华英文合璧四书,读而大爱好之,遂反覆精读,即假以汉文之教本,且得因此而窥治中国儒教之哲理。又英译本释义显豁,无汉学注疏之繁琐晦涩,领解较易。总理既目识心通,由是而对中国文化,备致钦崇,极深研几,以造成毕生学术之基础。”讨袁失败后寓居日本,更潜心研究中国典籍。在中国学术中,孙中山研究中国地理最为精妙,“不但频年在军中时,案下及四壁遍列舆图,即沪寓书室,亦复舆图四悬,总理时以朱墨勒成各种交通线,河道整理线,国防线等,故于山川形势关塞险阻,江河分合,莫不目谙心识,故一切计划莫不确实周详,可以起行,有时于地上,铺置地图,俯身观览,孜孜不倦。”

文章来源:《读书文摘》 网址: http://www.dswzzzs.cn/qikandaodu/2021/0303/628.html



上一篇:让阅读成为一种快乐
下一篇:读书鄙视链

读书文摘投稿 | 读书文摘编辑部| 读书文摘版面费 | 读书文摘论文发表 | 读书文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读书文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